|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专题报道 庭审直播 执行信息公开 党建工作 预决算公开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红楼梦》的闺阁之美

  发布时间:2015-06-08 18:16:39


 

一、关于此书的谬读

一直以来《红楼梦》作为普罗大众的文学作品,背负的最大嫌怨诘问之一莫过于通篇儿女情长,鸡零狗碎,让普通须眉男子简直不忍卒睹,硬着头皮奉读一、二章节便抛诸身外,不似水浒、三国、西游、镜花缘之属读来洋洋洒洒恣意快意。外国人爱抱怨《红楼梦》过于唠叨,培根曾说“简短是隽语的灵魂”,可《红楼梦》批注者脂砚斋却一再强调曹雪芹下笔“惜墨如金”。即使是中国女子,也没有几人真正耐得下性子来细细研读《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饮食起居、姑嫂妯娌、恩怨龃龉,知其美而不知其何以美。

想来,文学作品不过是作者一己之情感体验,关乎身世,关乎哲思,关乎感悟尘世的观点与角度,少不得也关乎作者写作的技巧方法,读得有滋味儿之人即是有缘之人,看得到作者构建的虚拟世界,悟得出作者隐藏在文字底下百转千回的澎湃心意;无缘之人,则是一项枯燥无意义的阅读任务,泛泛无心,当然不解其味,不得其髓。常听人告知,对《红楼梦》慕名已久却读不下去的种种情由,窃以为,这实在是人们与一本书的缘分的问题,与自己的文学修养境界品位无涉。

曹雪芹之所以写成此书,绝非偶然,应该与其家学渊源有莫大干系。曹氏一族曾是皇亲贵胄,极为显赫。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御前伴读(即侍卫与好朋友双重身份),曹寅母亲乃康熙的保母,康熙幼时出天花,在北京如今西城区的福佑寺里避痘,正是曹寅母亲陪伴侍奉左右,后康熙(9岁)恰因出过天花而被孝庄皇太后选为皇帝。曹寅本人作为康熙侍卫是否参与擒顾命大臣鳌拜之事,史书虽无记载,然亦并非不可能,曹寅为康熙巩固朝纲立下汗马功劳则是无可疑之事。曹氏一族备受康熙宠幸和信任,长期在南京任江宁织造要职,掌管江南富庶之地的纺织业,兼任皇帝在江南的特务机构,收集情报后适时向皇帝报告。康熙6次南巡,有4次下榻曹氏任职期间的织造府内,曹寅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作王妃,康熙给曹寅的奏折里亦多有问候关怀之语,由此可见曹家地位显赫,与皇室关系密切。对此,《红楼梦》有句话“赫赫扬扬已将百载”,至清雍正帝将曹家抄没之年,曹家应已兴盛了六十载,加上在关外为奴的四十载,正好百年。曹寅身居要职之外,还是当朝有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文学修养造诣极高,诗作和戏剧都有传世。雍正年间,曹氏一族因巨额亏空、暗中联络失势的太子而被查抄,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究其根源总与皇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曾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身在这样特殊的家庭里,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惊心动魄,关系复杂,家世复杂,可说与不可说的事件俯拾皆是,这为他创作《红楼梦》奠定了生活基础,提供了政治背景,也不难解释书里随处可见的文学影子,诗词歌赋,对联灯谜,戏曲古文,作者都似信手拈来,可见自小所受的熏陶影响之深。

宝黛之恋、爱情悲剧、家长里短、尔虞我诈——人们对《红楼梦》的种种误解和隔膜,只见其善而昧其大美,实在叫人感叹曹雪芹著书的宗旨精义的被庸俗化。不过,这也是世事之常态,不足怪异。每个人,每件事,每一种情感,能够为世人特别是懵懂混沌随大流的普罗大众所深切理解,殊为难事。尽管《红楼梦》批注者脂砚斋早就再三告白,“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所谓此书是哭成的”,可古往今来,还是太多人把这位惊才绝艳的文学大师的心灵手笔看得轻易等闲,好似一般的言情小说般格局有限,境界不高,“不过是些闺阁闲事罢了”。曹雪芹的匠心,举世知音寥落。

尽管叔本华也坦言“男女之爱是形而上学”,但《红楼梦》绝非谓风月情事而作,著书人大慧若痴,他的情痴,已臻极处,所以含香挺秀,浩荡汪洋。这样一部立体的作品,连主题都众说纷纭无一定论,王国维认为主题是人类欲望的悲剧,毛主席认为是四大家族兴衰史,从中看出尖锐的阶级斗争,有人持“反封建,妇女解放”观点,也有许多人简单归之为爱情悲剧。最能体现思想境界的警世恒言,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足够世人细细咀嚼一生。甄士隐所唱的那首“好了歌”,何尝不是对营营汲汲于名利美色的世人的绝好规劝?著书人要表述的明明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下笔之处还要苦心孤诣地营造出谈情说爱、偷香窃玉的种种旖旎,僧道佛诣、蝇营狗苟的种种琐细——要用心读,还得缘分深厚,才能为文字间蕴含的生离死别、无常虚妄、杜鹃泣血所动容。若一句悟下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窃以为,若无一定的人生历练和感情经验,若对此书的成书背景和著书人的生活经历缺乏了解,若不曾认真探寻过清朝康熙至雍正的历史演义,实在不容易曲径通幽,探骊得珠,窥得此书真义。

   

二、《红楼梦》的闺阁之美

每一部经典都有自己一套非常迷人的语言叙述系统,那就是文学的能力。窃以为,《红楼梦》是一部带有显著女性色彩的小说,描述了形貌各异、性格不同、命运纷呈的女性,她们的美好与丑陋,一一呈露,立体而并不扁平,最宜于女性所奉读。著书人一开篇便坦言: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

年少时也许是身体、心理的变化,产生了更多的迷茫困惑,需要有明确的信仰,来引领心灵导向纯粹的本质里,达致自我觉悟。研读此书时,每每爱将自己代入书中某一位女子身世,反复揣摩,乃至花前月下伤春悲秋。书中芸芸女子恰如御花园里的牡丹曾见证过天宝年间的大堂盛世,盛放的牡丹也好,含苞的牡丹也好,低垂的牡丹也好,仰首的牡丹也好,每一种姿态分明都表达着同一种忧愁,同一种情愫。行走在牡丹丛中,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

时至今日我仍在世事纷扰的困惑中,只是少了一份焦急。任何困惑,并不急着要一个解答,更多地是反省和感触。些微苦恼,若被照彻根源,则令我安顿。在小径交错的命运花园里,接下来的路该往哪边走呢?那在不经意中错失了的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二次机会聆听,亦不知在另一座小径交错的命运花园里,能否找到第二个可以听懂的人?在信仰的旅途里,没有嘲讽,只有悲悯。《红楼梦》里的女子,像是对我不离不弃的好朋友们,永远陪伴在我身边,默默地与我对话,等我回应发问,甚至勇于自然地呈现自己脆弱的情感,以是坚强。小小的物质贪念,小小的情爱生活,我们是逃不掉的,文化落在现实生活里,原是要替人解惑。在世相的种种悲凉龌龊之下,在低俗、粗糙和种种不得已之下,定然存在着洗尽铅华的洁净和高贵。

阳光一样眩目的史湘云,华贵与才情不掺杂一丝忧伤,写诗填词都要声调高昂地论个输赢,却又转瞬间忘却了输赢。在贾府贵族女子里,湘云少了一点闺阁女子该有的内敛和细腻,多了几分青葱少年的酣畅淋漓。她对任何人都毫不设防,结果是任何人也都对她毫不设防。一出场就大说大笑,一副喜凑热闹的样子,像恣情恣性、不拘礼法的魏晋“竹林七贤”一般,爱喝酒,还非得喝到醉卧在芍药花丛里被蜜蜂蝴蝶环绕着,被众姐妹围观着,明明出丑却娇美无比;跟林黛玉斗嘴,受了气便扬言要回府,狠狠地对前来劝和的宝玉一通训斥,快人快语,直指林黛玉“小心眼儿,爱辖治人”;她睡觉时都不老实,大大咧咧把一弯雪白玉臂尽露于被子外,与盖得严严实实闭目安稳而眠的林黛玉恰成对比,偏偏两人还感情甚笃;湘云的菊花诗,字面上流露着喜悦与豁达: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内里却又笼上了无可言说的幽怨: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可见她何尝不明白世道人心冷暖?若不明白,就不会周到地给大观园里的姐妹带手镯作礼物,就不会殷殷提醒初入贾府的姐妹别招惹挑拨是非的人,更不会在贾母面前承欢时小心翼翼隐瞒自己寄居于叔婶家局促的生存环境。她娇憨的只是豆蔻年华的笑颜,并非混沌无知的内心。湘云之美,在于她的憨,她的纯真,她的不加雕饰,恰似暮春时分,深山里轰轰烈烈铺满一天一地的杜鹃花,照亮这污浊晦暗的天地。

    香菱是薛宝钗哥哥薛蟠的妾侍,容貌与秦可卿相似,眉心一点胭脂痣儿。生于小康殷实之家,自小被人贩子拐卖,最终落入薛蟠之手,薛蟠为抢夺她还打死了人惹了官司(那位被打死的有缘无份的公子,本可以给香菱一份情深意重的)。薛蟠待香菱如同一件玩意儿,新鲜劲儿过了很快就抛诸脑后,幸好香菱人品出众,不骄矜不狐媚,赢得了贾府的好感。王熙凤评论她,除了模样儿好,做人行事,与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还跟不上她, “香菱之为人,原是无人不怜爱的,”可见她的身世和为人品性,让一贯挑剔的贾府中人也无可挑剔。香菱对于男女之事不热衷,也毫无讨好丈夫婆婆的心机,倒是痴迷于作诗,诚心拜湘云、黛玉为师,不眠不休一首一首地读黛玉推荐的古诗集子,初次写成的诗被黛玉批评写得穿凿堆砌后,又默默地回房继续推敲,梦中作诗说梦话,竟夜不寐之下终于拿出了清新脱俗的作品,获得湘云、黛玉等人的赞叹。香菱喜欢王维的诗,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只因她在旅途中确实见过此等景象,觉得诗人所描述的很是贴切,让她身临其境。当她把读诗的感悟对着姐妹们娓娓道来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的妾侍,只是一个兰心蕙质,亲近文学的热血女孩子,那份认真和执着,让人怜惜。做什么事都有天赋,信仰的天赋是谦卑

香菱对厄运和诡谲的人心毫无防范,以至于薛蟠即将迎娶夏金桂为妻,贾宝玉好心提醒香菱,担心她会因宠爱旁落而受辱时,香菱竟然认为贾宝玉“疯疯癫癫、胡言乱语”,还打算以后要疏远贾宝玉。她的想法十分单纯:只管一心一意地服侍好正室夏金桂,不争不抢,以期换得一份安稳生活,足见其天真和不涉世事的秉性。在夏金桂眼里,香菱这位温柔娴静的“美妾”简直是如鲠在喉般刺心,非要除去方痛快安心。香菱过于善良,过于单薄,也过于纯真,终于遭到夏金桂的毒害排挤,命运悲惨。在人贩子手里蹉跎了岁月,羡慕海棠诗社的风雅,慧根深种的她对诗歌有发乎本心的热爱。然而,快乐的时光于香菱只是转瞬即逝的幻影,资质上乘也抵不过他人存心加害,人世间最平常的幸福,读诗写诗、安稳度日也成了奢望。在眷恋荷花盛放的时候,拒绝荷花会枯萎这件事情,是不成熟的。生命里最眷爱的时光,有一天也会与我们分别。想起了香菱的诗: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隐隐然便是她的身世之慨了。

尤三姐并不属于大观园,和尤二姐一样,她不过是宁国府管家人贾珍的小姨子,因为贾府办丧事缺少人手才过来帮忙照看房子。尤三姐、尤二姐虽是姐妹,性情各异,尤二姐花为肠肚雪为肌肤,容貌标致,心性懦弱,受不了委屈,也少一份刚烈,偷偷嫁给贾琏做妾侍后遭王熙凤暗算,只好默默吞金自尽。书中写道尤三姐的美,

这尤三姐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每半刻斯文。两个坠子却似打秋千一般,灯光之下,越显得柳眉笼翠雾,檀口点丹砂。本是一双秋水眼,再吃了酒,又添了饬涩淫浪。

好一个世间罕见的绰约风流女子!极简的文字,寥寥数语,已尽得其独特风姿,与大观园里那些安分守己、充满书卷气的大家闺秀们截然不同。文学大家就是如此,下笔这样铿然有声,一句一个惊喜,文辞如锤如炼,玲珑剔透。在放浪妩媚的外表下,尤三姐内心其实充满焦虑和悲哀。她曾向姐姐坦言不喜欢、不甘于过男人玩偶般的生活,想要一份托付终身的幸福,要和自己暗恋的男子在一起。尤三姐不似尤二姐般相信贾琏这起纨绔子弟的真心,也早早看透了贾琏家有悍妻断断容不下尤二姐的事实,并直言尤二姐“一生为人心痴意软,终吃了这亏。”可见她的清醒与聪慧,绝非糊涂之人。她的悲剧来自于先前与贾府诸男子厮混嬉戏,坏了名节,待到洗心革面想要向她苦等了五年的心仪男子柳湘莲托付终身时,柳湘莲却听闻了尤三姐的传言,嫌弃尤三姐淫奔无耻,不屑为妻,提出悔婚。尤三姐在帘子后亲耳听到柳湘莲提出的悔婚要求,泪如雨下,当着柳湘莲的面用柳家家传的鸳鸯剑含恨自刎,可怜一个有心悔改却不被世人接纳的妙龄女子,“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芳灵蕙性,渺渺冥冥,用生命向心爱男子作了一番最凄切刚烈的告白,也给了自己一份最后的尊严。柳湘莲抚尸大哭,敬重伤心之余,心灰意冷,削发为僧。这段还未开始就结束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里章节独立而色彩鲜明的一幕,尽管不属于大观园,却读来令人唏嘘不已。是谁说过这样的箴言:

若我没有办法拥有好的爱情,起码我要给自己一个有尊严的结局。

灵犀尘封千载,只为片刻闪现,在凡俗的人间与苛刻的命运面前,尤三姐洗清了自己曾经的年少轻狂,还原出一份清澈见底的纯洁,可惜这份金石为开的爱情,来得那么急遽,又去得那么悲伤。对于性情中人柳湘莲,世间最痛的悲剧,莫过于此。

大观园闺阁女子里,薛宝钗如同一棵被人精心修剪的盆景,看似绿意盎然,浓淡有致,其实已无自然野趣。林黛玉、晴雯、司棋如同满墙满树的蔷薇花,在艳阳下率性恣意成长,高矗招摇,不蔓不枝,任由风雨侵袭。对于世间礼法,有人是天生的游刃有余,将理性的法度全部学会,将行为全部矫正到定律中去,人生因此体验到丰盈富足。也有人愿意执守着从本性出发的残缺,如同谛听荆棘鸟的歌唱,痛苦中带着欢欣。还有的比如贾府四小姐惜春,带着一份清冷的理性,对感情抱着一种审慎的、若即若离的态度,身处锦绣从中、繁华世界,心中却有不为人知的落寞,自觉如一粟飘于沧海,感慨不知生存的目的何在。处富贵而看破繁华,她后来与佛法结缘亦绝非偶然。更睿智的一类人比如李纨、探春、紫鹃等人,懂得化人生的烦恼为菩提,平易谦卑低调低姿态是为了免遭红尘俗世玷污,懂得因缘而聚散,繁华不确定,会走向凋零,而凋零也不确定,会走向繁华,故此繁华时不过分惊喜,凋零时不过分伤感,早早就看破无常,超越悲喜,给自己一份“云无心而出岫”的淡然从容。

    晴雯动辄逞强教训小丫环霸气十足,端庄精明的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竟然冲动地赏了太太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耳光。超凡脱俗天仙一般的林黛玉偶尔也会皮肤痒患了桃花藓,待人豁达大方随和的薛宝钗偶尔也会露峥嵘,小小地暗算情敌林黛玉一把。《红楼梦》展示的闺阁风情图,不遮掩瑕疵,不回避丑陋,文字的美,思想的美,灵性的美,皆淬炼于真。仿如蕴藏着无尽的宝藏的《红楼梦》在启示世人,每个人有自己的天性,有自己的命运,也有自己的因果,以及觉醒和承担。有漏世间,想成为完美者,是困难事。思之虑之,终有所得,金刚需要自己来成就。惟是如此,方能见证暗香盈盈的莲花次第开放。

责任编辑:侯玉忠 刘晓峰    

文章出处:广东法院网    

 
 

 

关闭窗口